1. <form id="oaqab"></form>
    <strike id="oaqab"><pre id="oaqab"></pre></strike><nav id="oaqab"><table id="oaqab"><small id="oaqab"></small></table></nav>

    <small id="oaqab"><dd id="oaqab"></dd></small>
      <wbr id="oaqab"><pre id="oaqab"><video id="oaqab"></video></pre></wbr>
    1. <sub id="oaqab"><table id="oaqab"><td id="oaqab"></td></table></sub>
    2. 當前欄目:首頁 > 科目輔導 > 歷史知識 > 正文
      科目輔導
    3. 中國“立表測影”:考古發現改寫認知,難怪勾股定理叫“勾股”
    4. 時間:2023-05-04 17:49:33        編輯:宗皓        點擊量:278次
    5.        由于農業生產的需要,中國很早就開始“觀象授時”,最典型的是“斗柄授時”與觀測青龍星象,以此確定時節安排生產。所謂“斗柄授時”,就是根據北斗星斗柄的指向,戰國《鹖冠子·環流篇》記載:“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彼^青龍星象,古人將二十八星宿分成四份,東方為青龍,西方為白虎,南方為朱雀,北方為玄武,根據青龍星象變化確定時節,春季青龍出現、夏季當空、秋季西墜、冬季隱藏。
             但北斗和二十八宿只能在夜晚看到,那么白天看什么呢?根據史書記載,古人采用的是“立表測影”,即根據太陽影子的長短和方向的變化,以此來確定時間。問題在于,古人如何“立表測影”,工具又是什么,演變又是什么呢?考古發現改寫認知,如此也就難怪勾股定理叫“勾股”,也就難怪周代算術書名叫《周髀算經》了。
             談到古人測影計時,最廣為人知的是日晷(guǐ),即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如今很多公園都有日晷。日晷中間的銅制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晷面兩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等。根據日影指向,以此來確定時間,不但能顯示一天之內的時刻,還能顯示季節、二十四節氣和月份等。日晷之前,古人采用的是“圭表測影”,即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其中,“表”是垂直于地面的直桿(日晷中的晷針又叫“表”),“圭”是水平放置于地面上的帶有刻度以測量影長的標尺。通過觀測正午日影情況,根據圭上的刻度,就能確定季節的變化。
             1978年,在山西臨汾襄汾縣,考古發現的“陶寺遺址”中,挖出由13根夯土柱組成、呈半圓形、半徑10.5米、弧長19.5米的觀象臺。學者在原址復制模型進行模擬實測,結果除了可以確定一天內時間之外,還可以確定“二分二至”(春風、秋風,夏至、冬至),甚至是24節氣。因此,距今4000年前的五帝時代,中國已經掌握“圭表測影法”,出乎今人意料。
             由于需要觀測正午日影,因此圭表測影存在不少局限性。后來,古人發現當竹竿或者石柱,傾斜到一定角度時,那么無論何時,日影都能投射到一個圓形的平面上,于是日晷出現了,由此開啟了一個計時新時代。
             當然,日晷出現之后,圭表測影并未被廢棄,比如1279年,在河南登封的告成鎮,元代郭守敬設計并建造了一座測影臺——河南登封觀星臺,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代天文臺。
             但圭表測影相對專業,自然不會一蹴而就創造出來,此前必然還有更簡陋的方法。那么,這種原始的方法到底會是什么呢?
             1987年,在河南濮陽發現“西水坡遺址”,其中布有蚌殼青龍、蚌殼白虎、北斗星象,但北斗星象卻是由蚌殼與兩條脛骨組成。這兩條脛骨顯得極為突兀、特別,深究其意,竟能與古老的文獻相互印證。
             在古人的天文信仰中,北斗七星位于“中宮”,四周的二十八星宿被分成四組,分別為東宮青龍、南宮朱雀、西宮白虎、北宮玄武。那么,為何在顯赫之地放置二條脛骨?
             文章開頭提到,北斗的斗柄指向,可以確定時節,所以叫“斗柄授時”。但北斗星的斗柄并不筆直,為何不用蚌殼更準確的表現斗柄,或者用其他動物骨頭,而是用脛骨?原因很簡單,最早測影測的是人們自身的影子,此后發展出相對更為精確、更為固定的腿骨測影,古老文獻中還保留了這一記憶,比如以下三點:
             首先,漢語中的昃字,表示太陽偏西,但在甲骨文中,這個字非常形象,就是太陽偏西之后人影偏斜,可見古人通過偏斜的人影表現時間。
             其次,史記夏本紀中,大禹“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其中“度”是尺度。對于其中的“身為度”,學者馮時解釋為“人體測影”,當然也可能以自己身體為長度單位。
             第三,《列子·湯問》記載“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因此上古神話中的 “夸父逐日”,追逐的就不是太陽,而是太陽影子,學者馮時認為反映的是人體測影。
             由于人們最早認識的影子,一定是自身的影子,因此最早與最便捷的測影工具理應是自身。但人的身高差別可能很大,導致結論大不相同,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傳承與其他部落套用,因此也就需要尋找相對更精確的測影工具,古人找到能夠支撐人體直立完成測影最關鍵的部位——腿骨,這也是《周髀算經》中“周髀”的來歷。
             上古為何從人體測影變為以腿骨測影,筆者認為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腿骨易于保存,可以代代相傳,確保了測影工具的穩定性,也就容易得出更穩定答案;二是不同身高之人的腿骨差別相對于身高差別較小,比如1.8m的成人股骨長度45cm左右,1.6m的在35-40cm左右,因此以腿骨為表,不僅利于測影傳承,也利于在不同部落套用。正因如此,中國古代算學之首才會稱為《周髀算經》,因為“周髀”意為“長八尺。髀(大腿骨)者,股(大腿)也。髀者,表也”,因此“髀”既是腿骨,又是測影之表。其中“髀者,表也”,大概是因為這種測影工具是模仿人體測影發明的,故而稱之為“表”。同時,數學起源于天文,尤其與“髀”關系密切,故而稱之為《周髀算經》。正因如此,勾股定理才叫“勾股”,因為立表測影時,代表“表”的股骨垂直于地面,表影長度為日影勾畫出的“勾”,表頂和影端的連線形成了“弦”,三者構成了一個直角三角形。因此,勾股定理是在長期立表測影觀測與計算中發現的規律,不像畢達哥拉斯定理來源的不明不白。所以,在西水坡遺址中,表現北斗斗柄的兩根腿骨,就是“髀”,就是先民白天測影的“表”,說明距今6500年時古人已經“立髀測影”了。
             綜上可見,中國古代立表測影,在材料上經歷過以人體為表、股骨為表、石碑(壘土、木棍等)為表、銅鐵為表,在形式上經歷過粗陋的立表測影、較為精確的圭表測影、更完善的日晷測影??梢哉f,中國天文學歷史極其悠久,遠非世界其他文明可比,而且一步一個腳印,每一步都契合時代生產力,每一步都符合社會發展邏輯,絕對真實可信。
             一直以來,古希臘被譽為“仰望星空”的民族,但這種“仰望星空”卻無考古證據支撐,只有一些來歷不明的文獻資料,更脫離了時代生產力。與之相反的是,在天文學上被貶低的中國人,卻有豐富悠久且可信的考古證據與傳世文獻。那么,誰才是真正的“仰望星空”,古希臘還是中國,還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6. 網易
    7. 百度
    8. 大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