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脈,位于中國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邊境,是中國境內主要山脈之一。由多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寬谷組成。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條,面積約2062平方公里。
西端在當金山口與阿爾金山脈相接。東端至黃河谷地,與秦嶺、六盤山相連。長近1000千米。屬褶皺斷塊山。最寬處在酒泉市與柴達木盆地之間,達300千米。
山脈自西北至東南走向,包括大雪山、托來山、托來南山、野馬南山、疏勒南山、黨河南山、土爾根達坂山、柴達木山和宗務隆山。山峰多海拔4000-5500米,最高峰疏勒南山的團結峰海拔5808米。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終年積雪,山間谷地也在海拔3000-3500米之間。
祁連山素有“萬寶山”之稱,蘊藏著種類繁多、品質優良的礦藏,有石棉礦,黃鐵礦、鉻鐵礦及銅、鉛、鋅等多種礦產,八寶山的石棉為國內稀有的“濕紡”原料。祁連山區冷濕氣候,有利于牧草生長,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地帶,分布有大片草原、為發展牧業提供了良好場所。
2017年起,中國在祁連山地區開始創建祁連山國家公園試點工作。
祁連山,原指河西走廊南部山地最北的一支山嶺(走廊南山西端,海拔5547米),或稱狹義的“祁連山”?!捌钸B”系匈奴語,匈奴呼天為“祁連”,祁連山即“天山”之意。因位于河西走廊之南,歷史上亦曾叫南山,還有雪山、白山等名稱。西漢初年,霍去病西征并征服匈奴,“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毙倥窀杷浮捌钸B山”即此。后泛指甘肅、青海之間一系列在地質或地貌上相聯系的一系列山脈。
位置境域
狹義的祁連山是指祁連山脈最北的一支山嶺(其主峰在走廊南山西端,海拔5547米)。廣義的祁連山,或稱“祁連山脈”,是甘肅省西部和青海省東北部邊境山地的總稱。地處甘肅、青海兩省交界處,東起烏鞘嶺的松山,西到當金山口,北臨河西走廊,南靠柴達木盆地。地跨天祝、肅南、古浪、涼州、永昌、山丹、民樂、甘州八縣(區)。
其中,在青海境內位于柴達木盆地北緣,茶卡—沙珠玉盆地,黃河干流一線之北,北至省界,西起當金山口,東至青海省界。地理坐標:東經94°10'-103°04',北緯35°50‘-39°19′。地跨海東市、西寧市、海北州大部或全部。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200-400公里。
祁連山脈在青海境內東西長870公里,南北寬100-200公里。山峰多在4500-5500米,除主峰崗則吾結海拔5808米為極高山外,多為高山。祁連山脈由一系列北西西—南東東走向的山嶺組成,其間有谷地分開。廣義的祁連山脈中的次級山嶺,從北到南分列布。
習慣上,以玉門市石油河(或白楊河)為界,分為西祁連山、東祁連山兩段。東祁連山有走廊南山、冷龍嶺和其支脈大黃山、馬雅雪山、毛毛山。西北高東南低,一般海拔2000-4500米;相對高差1000-2000米,主脈海拔4000-5000米間,酒泉以南的鏡鐵山海拔5205米。西祁連山有照壁山、陶勒山、陶勒南山:大雪山、疏勒南山、野馬山、野馬南山、黨河南山、吐爾根達坂山和賽什騰山等。南高北低;一般海拔2000-5000米,主脈海拔4500-5000米間,大雪山海拔5483米,位于甘、青省界的團結峰(宰吾結勒)海拔5808米,為青海省內最高點。
建置歷史
祁連山西南部為青海省海北州。在西漢時期,海北州為西羌故地。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在今海晏縣設置西???。兩漢時,有名的胡羌道和羌中道已經形成,成為絲綢之路的輔道。胡羌道穿越今門源縣和今祁連縣,東晉法顯和尚西行求經,即經此道。隋煬帝西征吐谷渾時,由湟水谷地西行,沿長寧谷西北行,越達坂山,經門源、祁連,穿大斗拔谷(今扁都溝),到達張掖。羌中道穿越今海晏、剛察縣,南朝僧人曇無竭,北魏僧人宋云等,都由此道入西域轉往天竺。南北朝和隋朝時,今海北州為鮮卑族、吐谷渾所據。唐代,屬吐蕃王朝管轄。宋朝時,為角廝啰地方政權轄區。元代,歸宣政院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管轄。明末,為蒙古族麥力干的游牧地。清雍正二年(1724年)以前,為厄魯特蒙古各部的游牧地。雍正三年,門源設立大通衛,屬西寧府轄治。乾隆九年(1744年),移大通衛于大通縣城關鎮。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衛為縣,門源為大通縣屬地。民國6年(1917年),海晏屬湟源縣和都蘭理事轄治。民國18年(1929年)設置門源縣。剛察為都蘭理事轄區,由青海省轄治。民國26年(1937年)設海晏設治局。剛察為省政府直轄。民國28年(1939年)由門源縣析置祁連設治局。民國32年(1943年)海晏設縣。1953年成立祁連縣、剛察縣。1953年年底成立海北藏族自治區,1955年改自治區為自治州。州府駐地原在門源縣浩門鎮,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搬遷至海晏縣西海鎮(原國營221廠),海拔3100米,距西寧104公里。
西北部的肅北蒙古族自治縣,西晉設縣,之后歷朝都在這里設鎮置縣。民國25年(即1937年)設肅北設置局,1950年7月22日解放,7月29日正式建立肅北蒙古族自治縣。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古屬三危地。戰國秦漢為月氏、烏孫等部落駐牧。當金山以北地區,漢屬西域都護府,隋設鄯善郡、西???、敦煌郡;唐時屬沙州;宋時為西夏所轄;元屬沙州路;明設安定衛。清初屬沙州衛、敦煌縣。1936年至1939年間,新疆阿勒泰、巴里坤等地的哈薩克族大批向東遷徙,1954年成立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民樂縣,西漢置氐池縣,治今縣,屬張掖郡。北魏廢縣。1913年析張掖縣置東樂縣,駐東樂,先后屬河西道、甘涼道。1927年直屬甘肅省。1933年改民樂縣,移治洪水堡即今址。1949年屬張掖專區。1950年屬武威專區,1955年復屬張掖專區。1958年撤銷,并入山丹縣。1961年復民樂縣,仍屬張掖專區。1969年屬張掖地區,2001年屬張掖市。
祁連山北麓中、東部,漢有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武威,即武功軍威之意,因此而得名。當時武威郡下屬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次、鸞鳥、撲、媼圍、蒼松、宣圍10個縣,治所在姑臧。元封五年(前106),分天下為13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部刺史”。武威郡屬涼州刺史部,涼州之名自此始。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三國魏黃初元年(220),魏文帝置涼州,一直到西晉,姑臧均為涼州治所。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及唐初的大涼,都曾建都與此。民國時期,涼州基本沿襲舊制,分別為甘涼道、督察區、專員分署所在地,轄武威、民勤、永昌、古浪、永登等縣。
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1985年6月19日,經國務院批準,武威縣改為武威市,2001年7月27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地級武威市,原縣級武威市改名為涼州區。是中國旅游標志—馬踏飛燕的出土地。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2001年撤銷縣級武威市設立涼州區。
永昌縣,行政區域建制最早見于元至元十五年(1278),當時稱“永昌路”。明置永昌衛,清雍正三年(1725)改為永昌縣,取“永遠昌盛”意而名之。商周時為西戎牧地,春秋戰國至秦時為月氏諸族牧地。西漢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冒頓單于遣右賢王逐走月氏,遂為匈奴右地。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萬騎出兵河西,逾焉支山,擊敗匈奴,在河西置武威、酒泉郡。10年后為打通西域,隔絕南羌與匈奴,又將二郡分為武威、酒泉、張掖、敦煌4郡,縣地分屬武威郡和張掖郡。永昌縣境先后置鸞鳥縣、番禾、驪靬、顯美縣、焉支、新鄣,后屢經興廢,番禾郡、縣存續至唐。后置雄州、天寶縣、永州。元置永昌府、永昌路,永昌之名自此始。明置永昌衛,清改永昌衛為永昌縣而延續。
天祝藏族自治縣(簡稱天??h)為甘肅省武威市下轄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區。天祝,藏語稱華銳,意為英雄部落。夏至漢初先后為戎羌、月氏、匈奴等民族駐牧地,自漢武帝時歸入漢王朝版圖,唐代后逐步形成以吐蕃(今藏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地。天??h境,夏、商、周時屬雍州,為戎、羌駐牧之地。秦朝,為月氏地。漢初,被匈奴所據;漢始歸中央政府管轄五代始,先后為吐蕃折逋氏家族、西夏統治,清設莊浪茶馬理番同知,管轄今天祝藏族部落。民國二十五年(1936)取境內天堂、祝貢二寺之首字為名設天祝鄉,屬永登縣;解放后,成立永登縣天祝區、天祝自治區(縣級),1953年10月22日改稱天祝藏族自治區,1955年7月19日,更名為天祝藏族自治縣。
人口民族
祁連山區,除山北的走廊地區及河湟谷地以漢族為主外,其它地區皆以藏、哈薩克、蒙古、裕固等牧業民族為主。分縣區情況是:
海北州是多民族地區。2013年底,共有25個民族,總人口292617人??側丝谠?000人以上的民族有:漢族98455人,占總人口的33.65%;回族95083人,占總人口的32.49%;藏族72766人,占總人口的24.87%;蒙古族15560人,占總人口的5.32%;土族8958人,占總人口的3.06%;其他民族1795人。全州總人口中,藏族分布最廣?;刈逯饕植荚陂T源縣和祁連縣。蒙古族主要分布在祁連縣、海晏縣、門源縣。土族人口主要分布在門源縣。撒拉族人口的90%分布在祁連縣。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段的南北兩側,周邊與1個國家,3個省區,8個縣市接壤,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甘肅省唯一的邊境縣。全縣總面積6.93萬平方公里,約占甘肅省總面積的14%,總人口1.18萬人,轄2鎮2鄉26個村委會,是甘肅省人均占有面積最大的縣份之一。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是甘肅省唯一一個以哈薩克族為主體民族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有哈薩克、漢、回、蒙、維吾爾、撒拉等12個民族9229人。全縣轄2鄉1鎮11個行政村,常住人口1.04萬人,戶籍人口9046人。其中,哈薩克族3234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6%,是全國三個哈薩克族自治縣之一。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成立于1954年,有裕固、漢、藏、蒙古等18個民族,總人口3.88萬人,其中裕固族10533人,占總人口的27.1%,藏族10108人,占總人口的26%,是國務院確定的28個人口較少民族縣份之一。
2017年底民樂縣年末全縣常住人口22.53萬人 涼州區,聚居著漢、藏、回、蒙等38個民族,總人口103.82萬人,永昌縣轄6鎮4鄉,10社區,111個村民委員會,總面積7439平方公里,總人口25.5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5萬人。 截至2011年底,天??h幅員面積為7149平方公里,下轄9鎮10鄉;戶籍人口為21.52萬人,共有28個民族,其中藏族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7.14%。
生態保護
為保護祁連山地區的生態環境,國家于1988年成立了“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甘肅省面積最大的森林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類型的保護區,地處甘肅、青海兩省交界處,東起烏鞘嶺的松山,西到當金山口,北臨河西走廊,南靠柴達木盆地。地跨天祝、肅南、古浪、涼州、永昌、山丹、民樂、甘州八縣(區)。下設22個保護站,155個護林站(點),3個木材檢查站,1個森林公安局,21個森林公安派出所,全區共有林業職工1466人。區劃面積272.2萬公頃,林業用地60.7萬公頃,分布有高等植物1044種、陸棲脊椎動物229種,森林覆蓋率21.3%,境內有冰川2194條、儲量615億立方米,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每年涵養調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內陸河72.6億立方米水源。
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確定試點建立祁連山國家公園,主要職責為保護祁連山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公園總面積5.02萬平方公里。其中,甘肅省片區面積3.44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8.5%,涉及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民樂縣、永昌縣、天祝藏族自治縣、涼州區等7縣(區),包括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祝三峽國家森林公園、馬蹄寺省級森林公園、冰溝河省級森林公園等保護地和中農發山丹馬場、甘肅農墾集團。青海省境內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占國家公園總面積的31.5%,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縣、祁連縣,海西州天峻縣、德令哈市,共有17個鄉鎮60個村4.1萬人。包括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1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其中祁連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面積36.55萬公頃,緩沖區面積17.51萬公頃,實驗區面積26.17萬公頃。仙米國家森林公園面積19.98萬公頃,黑河源國家濕地公園面積6.43萬公頃。
經濟發展編輯 播報
祁連山區,畜牧業是自古以來的傳統產業,隨著工業發展,地區煤、鐵、石油礦藏優勢突顯,采礦業逐漸成為地區主要產業。由于山區河流上游水力資源豐富,也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引擎。而旅游業作為新興產業,還沒有成為祁連山地區的主要經濟增長點。
畜牧業
畜牧業是祁連山地區的主要產業。早在秦漢時期,這里就是月氏、匈奴等游牧民族的駐牧地,漢武帝時期,開始設官馬場。因此匈奴被逐出河西走廊時才有“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的唉嘆。自漢至今, 甘肅一直是我國養馬業的重地。后來這些地區也一直分別為藏族、蒙古族、哈薩克族、裕固族等游牧民族的牧場。特別是南麓的海西州各縣、甘肅肅北、肅南、阿克塞、天祝等縣,大都是純牧業縣。祁連縣畜牧業:2015年全縣共有草原1764萬畝,有藏系羊、牦牛、阿柔馬等各類牲畜160萬頭只匹,年產牛羊肉10000余噸、祁連大白毛1300余噸。門源縣境內各類草場面積686.4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583萬畝,存欄各類牲畜56萬頭只,畜牧業在全縣大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中占到近50%,是省州現代高效畜牧業示范基地和牛羊育肥販運基地。剛察縣是青海省環湖重點牧業大縣之一,可利用草場6546.04平方公里,2015年存欄牲畜102.02萬頭(只、匹)。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地域遼闊,是甘肅省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全縣共有天然草場4676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4189萬畝,占草原面積的89.5%。主要飼養的家畜有絨山羊、高山細毛羊、牦牛、馬、駱駝等,各類牲畜25萬多頭(只)。年產絨毛近50萬公斤,肉類125萬公斤,畜產品以駱駝絨、山羊絨享有盛名。
2017年,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年末大牲畜存欄數5390頭,下降8.08%,年末大牲畜出欄數2629頭,增長78.72%;年末羊存欄數12.83萬只,下降22.02%,年末羊出欄數13.99萬只,增長13.28%。全縣肉類總產量2362.33噸,增長17.13%;絨毛產量187.98噸,下降20.50% 。
肅南縣擁有各類草原2677.55萬畝,其中可利用面積2091.9萬畝,現飼養各類牲畜116.72萬頭(只),其中自主培育的甘肅高山細毛羊飼養量達66.21萬只,年出欄各類牲畜64萬多頭(只),出欄率在50%以上,畜牧業收入約占農牧民收入的65%以上,是甘肅省牛羊產業大縣和全省優質高山細毛羊基地。
2017年民樂縣,全縣全年大牲畜合計63055頭匹,其中役畜19930頭匹,仔畜8284頭匹。年末豬存欄13.37萬頭,年末羊存欄27.88萬只,年末雞(鴨.鵝)存欄49.74萬只。全年豬、牛、羊出欄分別為15.74萬頭、0.81萬頭、17.36萬只。全年肉類總產量15295噸,牛奶產量11402噸,綿羊毛產量541噸。 2017年永昌縣畜牧業實現增加值3.06億元,
采礦業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已探明的主要有煤、鐵、鎢、鉻、銅、金、鉛鋅、菱鎂礦、石英巖、蛇紋石、紅柱石、煤礦等30多個礦種300多處礦點。其中北山地區的煤年產量40多萬噸。南山地區的七十二道沙金溝在省內外馳名。南山地區的鷹咀山金礦,黃金年產量達1.5萬兩。大道爾吉鉻礦為全國第三大鉻礦。豐富的鐵礦資源吸引著眾多客商。
2017年肅南縣完成原煤5.08萬噸,銅金屬含量15766.4金屬噸,鐵礦石965.5萬噸,石灰石398.6萬噸,鎢精粉2458.95噸。
礦產資源品種主要有煤、陶土、石英砂、螢石、硅石、花崗石、地熱水等。探明儲量的礦種有15種,石英石、石膏、芒硝、花崗巖等非金屬資源在西北占據優勢。除煤的開采規模較大,有一定的歷史,其余均屬近幾年發現。我區煤炭資源初步探明儲藏量約8400萬噸,其中設計可開采儲量約為1700萬噸,年開采量近幾年均為30萬噸左右,開采回采率為82%,實際回采率為70%,煤炭主要有無煙煤和有煙煤。
祁連山旅游資源
海晏縣境內有青海湖沙島、金銀灘草原、原子城、西海古郡等景點。 門源縣西部是祁連山金牧場和環湖地區海拔最高的崗什卡雪峰,中部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百里油菜花海,東部是仙米國家森林公園,其間還有卡約、辛店文化遺址。百里油菜花海先后榮獲“中國最美油菜花?!?、“全球十大絕美花?!钡确Q號,門源縣成功入選“中國最美的10佳鄉村(小鎮)”。 祁連縣境內有:祁連山草原、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祁連風光”、中國百座避暑名山--牛心山、黑河大峽谷、亞洲最大的半野生鹿馴養基地、阿咪東索、八一冰川、卓爾山等旅游景點。 剛察縣的旅游資源有:青海湖、聞名遐邇的鳥島、普氏原羚自然保護區、青海湖祭海臺、五世達賴泉、仙女灣景區、湟魚家園景區、舍布齊巖畫等景觀。肅北縣1988年經省政府批準開辟了哈什哈爾國際狩獵場,常年接待國外客人前來狩獵。
肅南縣境內旅游資源富集,既有雪山冰川、大漠戈壁、草原森林、河流瀑布、幽谷深澗、丹霞地貌等自然資源,又有久遠的歷史文化遺跡、獨特的裕固族民族風情、瑰麗的石窟壁畫藝術、多樣的宗教文化,各類景觀資源高度復合,現已建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7個,先后榮獲“最具民俗風情的生態旅游大縣”“中國綠色名縣”“省級縣域旅游產業示范縣”等榮譽稱號,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和中國民俗攝影協會確定為“中國民俗文化攝影基地”,是甘肅省4個生態旅游示范縣之一,榮獲全國避暑休閑百佳縣、2017最美中國榜旅游目的地、特色魅力旅游城市等稱號。
由于資源秉賦差異,祁連山地區各縣市經濟發展很不均衡,統計結果情況大致是:2018年肅北縣國民生產總值實現14.1億元,財政收入3.49億元,牧農民收入24951元。 2017年,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86299萬元,財政收入完成18370萬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7101萬元,下降45.04%,地方財政收入完成9866萬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6097元和2487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098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560元。 肅南縣2017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1.01億元,全年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709萬元,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7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72元。民樂縣,2017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51.13億元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824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362元, 2017年,涼州區實現生產總值275.79億元,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31.93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3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00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005元。 永昌縣3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96億元,2017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154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667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37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