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orm id="oaqab"></form>
    <strike id="oaqab"><pre id="oaqab"></pre></strike><nav id="oaqab"><table id="oaqab"><small id="oaqab"></small></table></nav>

    <small id="oaqab"><dd id="oaqab"></dd></small>
      <wbr id="oaqab"><pre id="oaqab"><video id="oaqab"></video></pre></wbr>
    1. <sub id="oaqab"><table id="oaqab"><td id="oaqab"></td></table></sub>
    2. 當前欄目:首頁 > 親子教育 > 生命教育 > 正文
      親子教育
    3. 【人生感悟】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但求半稱心
    4. 時間:2022-03-10 20:06:53        編輯:陳心正        點擊量:2358次
    5. 在杭州靈隱寺中,有一副楹聯是這樣寫的:“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但求半稱心?!?

      這里的“半”字,可以說用得精妙。人生沒有百分之百的圓滿,總會留下無盡的遺憾,萬事只求“半稱心”,少一些盲目多一點自醒,才能更坦然地面對人生。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人滿則驕”,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半”的學問更是無處不在,它是繪畫中的留白,是半山腰的美景,是“花開半時偏妍”的美麗,是留有適度距離的美感……更是被用來勾畫最逍遙的人生。

      《半半歌》

      李密庵

      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

      半中歲月盡幽閑,半里乾坤寬展。

      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

      半耕半讀半經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

      衾裳半素半輕鮮,肴饌半豐半儉。

      童仆半能半拙,妻兒半樸半賢。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

      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

      半思后代與滄田,半想閻羅怎見。

      酒飲半酣正好,花開半吐偏妍。

      帆張半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

      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

      百年苦樂半相參,會占便宜只半。

      世間萬事萬物都有一定的量度,這個量度就是“中”、就是“半”。達不到這個量度就是“不及”,超過這個量度就是“過”,做事做得“不及”或做得太“過”都不會得到預期的效果。

      《半點禪》

      恒愚法師

      自古人生最忌滿,半貧半富半自安;

      半命半天半機遇,半取半舍半行善;

      半聾半啞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賢;

      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

      半親半愛半苦樂,半欲半禪半隨緣;

      人生一半在于我,另外一半聽自然。

      人生一場路過,緣分對錯糾葛,能知心,一笑相逢,不知心,一笑而過。來這人世間雙眼瞪多大,不是用來尋找這世間的各種差別,而是要活出人生的態度與灑脫,能合掌就合掌,能放過就放過。

      《半云歌》

      長沙岳麓山半云亭

      山半山庵號半云,半廟半地半崎嵚。

      半山芳草半山石,半壁青天半壁陰。

      半酒半詩堪避俗,半仙半佛如修心。

      半間房舍云半分,半聽松聲半聽琴。

      生命的幸福不在于人的環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質,而在于人的心靈如何與生活對應;它不是從與別人比較中來的,而是個人人格與追求的表現。認真對待你所愛的一切,生活才能趣味盎然。

      《半半詩》

      梅鼎祚

      半水半煙看柳,半風半雨催花;

      半沒半浮漁艇,半藏半見人家。

      一事一物一景一地,半隱半沒半朦朧,才美的恰到好處。猶如月下觀景,霧中看花,神馳于無何有之鄉,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如夢似幻,別具一番神秘與浪漫。

      養生半字歌

      花看半開,分外妖嬈;

      月看半圓,日益浩皓。

      衣穿半新,合體耐耗;

      飯吃半飽,青春永葆。

      酒飲半杯,健身醒腦;

      享受減半,永無煩惱。

      年過半百,壯心不老;

      生活求半,工作求好。

      適應求生存,適度即從容。

      人活著,就是活一個心態,一個積極的心態,一個隨遇而安的心態,一個什么都看好的心態,一個常知足的心態。知足常樂,知足亦長壽。

      林語堂先生曾深刻地剖析了中國人的生活模式,提出要“擺脫過于煩惱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責任,實行一種中庸式的”無憂無慮的生活哲學,也是他極為推崇的“半半哲學”。

      他認為:人類是生于真實的世界和虛幻的天堂之間的。世間應有幾個改變歷史進化的探險家、征服者、大發明家、大總統、英雄,但是,最快樂的人還是那些中等階層。

      他們經濟適度寬裕,生活逍遙自在;名字半隱半顯,精神最為快樂,這樣的人生才是最成功的。

      工作半緊半悠閑,生活半豐半勤儉,

      讀書半洋半軒轅,心情半佛半神仙。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6. 網易
    7. 百度
    8. 大眾網